同样都施肥,为什么人家的农作物长得又好又壮?果实又多又好?用肥量不比他小,但就是没他高产,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施肥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出现施肥不当的现象,造成肥效差、见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归纳一下,主要存在施肥时间、技术、养分配比等方面的误区,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问题。
1,施肥时间的误区
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所以,施肥工作应根据农作物需肥特性提前施肥。
根外追肥因养分直接被叶片吸收,所以见效快,可迟施,但浓度要低,以防损伤叶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渗入植株根部,见效较快,也可适当迟施,干施肥效慢,应早施。
果树看花施肥
有些人喜欢施过冬肥,虽然有用,但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果树吸收养分的最重要部位是在根部,入冬时,树的根系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吸收养分的能力很弱,果树施肥最佳时机是在摘果后落叶前。
看花施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果树明显的大小年现象。
,2,施肥方法的误区
配方一样,用量一样,效果一样
道理很简单,胖人与瘦人的主要差别不是吃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吸收的多与少的问题。
肥料也一样,同样配方同样用量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会有一个明显的养分利用率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总养分低的产品会比养分高的产品效果还要好。
肥料溶解越快越好
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样,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也是浪费,所以这也是一些产品加入缓释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证作物对养分的全程需要。
但加入缓释剂的化肥不宜作追肥,因为如果养分释放的速度跟不上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会出现作物早期脱肥的现象。
施肥时越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越易被吸收
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
因为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吸收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时越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营养吸收部位越远,因此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大,还容易出现“烧苗”现象。
施用水溶肥料最好是拌土或稀释后再浇灌,或施肥后立即灌水,避免烧根。
3,养分配比的误区
双氯肥
用氯化铵和氯化钾生产的复合肥称为双氯肥,含氯约30%,易烧苗,要及时浇水。
盐碱地和对氯敏感的作物不能施用含氯肥料。
对叶(茎)菜过多施用氯化钾等,不但造成蔬菜不鲜嫩、纤维多,而且使蔬菜味道变苦,口感差,效益低。
尿基复合肥含氮高,缩二脲含氮也略高,易烧苗,要注意浇水和施肥深度。
只施底肥,不追肥
很多用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
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砂壤土,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
所以,对生长期超过2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
用了复合肥以后,别的肥就不用了
有些用户认为,施用复合肥后就不用再施用其他肥料了,这是错误的。
一般复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钾元素,少量品种含有锌、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有效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有机活化营养,同样会对作物品质、产量产生严重影响,收益下滑。
追肥偏施氮肥
很多用户在追肥时偏施碳铵、尿素等氮肥,虽然这对于作物的长势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产量的增加,因为对作物前期生长而言,氮素很重要,但随着作物的生长,对磷、钾、微、有机营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氮的需要反而减少,偏施氮肥只会使作物旺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结果少或贪青晚熟,口感差。
重视化肥,轻视有机肥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施肥指的是有机肥,有机肥的使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有机肥对于果树的营养成分非常高,但它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
近些年,国家研制出了高产高效的化肥,能够立竿见影的实现增产。
有机肥料在果树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重视对果树有机肥料的施用。
施肥时忽视元素间的平衡
果树生长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除了大量元素外,中、微量元素、有机活化营养也很重要。
同时,土壤中各种元素所占的比例也影响果树的吸收。
各种元素间存在着促进或拮抗作用。
例如,过量施用氮肥就会抑制对钾、硼、铜、锌、磷的吸收。磷肥过多就会抑制钾、镁的吸收。
只要用了大量元素肥,肯定又香又甜
大量元素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长时期对有机活化营养需要量较多,而同时土壤缺乏这些营养,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造成瓜不甜、果不香、产品产量及品质大幅下降等。
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