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曲孔岗,本账号获授权代为发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能源。现在我们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但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最终将会枯竭,且这些碳基能源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带来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这促使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氢气,作为一种能源,具有零碳排放、无污染、可循环利用和燃烧值高等的优点,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之一。目前,氢能源行业在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将极大地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高质量能源体系的建立。
氢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而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如何能大量而廉价的生产氢是氢能源产业首先要攻克的关键问题。目前,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规模制备氢气的技术,其所需电能可由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海洋能等的可再生能源产生,此种方法所制备氢气成为“绿氢”。如图1所示,电解水反应包括阴极的析氢反应(HER)和阳极的析氧反应(OER)。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包含阳极的氢氧化反应(HOR)和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缓慢的ORR过程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效率和性能的主要因素。为降低以上电极反应的过电势和加快反应速率,电催化剂是必需的材料。
图1.(A)氢能源技术中电解水制氢及氢燃料电池示意图,(B)电解水制氢及氢燃料电池中涉及的电极反应及其典型极化曲线。[1]
前期工作中,我们课题组利用聚多巴胺(PDA)合成了系列电催化剂。石墨烯和聚PDA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片用作高效的ORR电催化剂;进一步PDA的硫加成反应,合成氮硫双掺杂的碳纳米片和碳纳米管,分别用作高效的双功能ORR/OER和HER/OER电催化剂;PDA可作为双掺杂平台,用于评价助掺杂剂(硼、磷和硫)对氮掺杂碳纳米片在HER催化活性上的促进作用,发现硫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磷次之,硼能降低氮掺杂材料的HER活性。同时,撰写发表了PDA材料的综述文章,总结了PDA材料在能量转换和存储领域中的应用(图2)。另外,课题组分别利用天然DNA和吡啶硫酮锌合成系列掺杂碳及金属/掺杂碳复合材料用于ORR和HER电催化剂。
图2.PDA材料的独特优势、PDA衍生的功能材料及在相关能源领域的应用。[2]
另外,阳极OER的标准电势为1.23V,且涉及到4电子转移反应,其动力学反应缓慢,导致电解水中90%的电力消耗来自于阳极OER。肼氧化反应(HzOR,N2H4+4OH-=N2+4H2O+4e-)具有很低的标准反应电势(-0.33V),且产物仅为氮气。因此,将阴极HER和阳极HzOR结合有望实现低能耗高效绿色制氢,而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双功能HER和HzOR电催化剂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课题组制备了系列Ru基和铱基电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ER/HzOR双功能活性,而且,将HER和HzOR组合得到的混合电解池,与全水电解池相比,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优势。
图3.Ru/氮掺杂介孔碳作为HER和HzOR双功能电催化剂,用于HER‖HzOR混合电解制氢。[3]
总之,氢能源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将助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直至飞跃,但制氢、储氢、用氢等技术领域还亟待突破。青年应不负韶华,脚踏实地,期待更多感兴趣的同学了解并加入,在这一领域用奋斗谱写激昂的“氢”春乐章。
参考文献:
[1]H.Jin,C.Guo,X.Liu,J.Liu,A.Vasileff,Y.Jiao,Y.Zheng,S.-Z.Qiao,EmergingTwo-DimensionalNanomaterialsforElectrocatalysis,Chem.Rev.,,-.
[2]K.Qu,Y.Wang,A.Vasileff,Y.Jiao,H.Chen,Y.Zheng,Polydopamine-inspirednanomaterialsforenergyconversionandstorage,J.Mater.Chem.A,,6,-.
[3]J.Wang,X.Guan,H.Li,S.Zeng,R.Li,Q.Yao,H.Chen,Y.Zheng,K.Qu,RobustRu-Nmetal-supportinteractiontopromoteself-poweredH2productionassistedbyhydrazineoxidation,NanoEnergy,,.
导师简介
曲孔岗,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光岳英才”二层次人才。现为《稀土》,《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碳复合材料在电催化制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以及校内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AdvancedEnergyMaterials,ACSNano,NanoEnergy,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Carbon,NanoResearch,Nanoscal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余次。科研成果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聊城大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聊城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指导的研究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山东省高校师范类优秀毕业生等重要奖项。
招生专业:无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