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科新材分析报告金属软磁粉芯领军者,站稳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李超,袁健聪,华鹏伟)

公司概况:国内合金软磁粉芯领军者

历史沿革:科技立身,深耕合金软磁领域

铂科新材是细分领域龙头,国内规模化生产全系列铁硅合金软磁粉芯的主要厂家之一。深圳市铂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年于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是一家聚焦于软磁粉末、金属磁粉芯以及应用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惠东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开启铁硅合金软磁的规模化生产。年成为光伏逆变器龙头Power-One供应商,年成为华为的二级材料供应商,依靠产品的优异性能逐步打开市场。年铁硅二代材料研发成功,年生产基地二期建成,年铁硅三代材料研发成功,产能和产品质量逐年上升,逐渐取代美系和韩系厂商,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金属软磁材料市场中占有率最大的厂商,并发力新能源、半导体领域。年获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技术优势得到高度认可。年与河源江东新区签约,计划建设河源生产基地,公司预计建成后产能将达2万吨。

主营业务:金属软磁粉、金属软磁粉芯及相关电感元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特别是以金属软磁粉芯为核心的生产、研发业务。其中合金软磁粉为制造合金软磁粉芯的材料,公司生产的合金软磁粉90%以上为自用,用于生产合金软磁粉芯,合金软磁粉芯为电感元件的核心部件。公司的合金软磁粉芯产品是中高频率、高功率电感的优选材料,克服了传统金属软磁电阻比较低、损耗大和功率比较低的特点,具有比较高的饱和磁通密度、更大的电阻率和更小的涡轮损耗。

股权结构:截至年9月30,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杜江华,其控股的深圳市摩码新材料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铂科新材27.87%的股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杜江华直接和间接持有铂科新材股权共计15.4%。子公司均为全资控股,分别对应惠东、河源两大生产基地和成都的产品研发和销售子公司。

经营分析:产销齐升,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公司营收与归母近3年稳步提升。公司年至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4.03亿元、4.97亿元、5.22亿元,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总体营收增加主要归功于合金软磁粉芯的销量大幅增加。年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7亿元,较年同比增长25.9%。公司年前三季度营收约5.22亿,同比增长约55%,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8.6%左右。两者增幅度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整体采购价格同比上涨16%~20%,降低了毛利水平;另外,公司上半年推动了股权激励方案,合计摊销万左右利润。

年以来公司的产量和产销率均逐年上升。年度公司合金软磁粉芯生产量较年度增幅较大,主要得益于公司产能的提升。同时,公司销售量比上年增加了34.1%,产销率达%。主要由于公司通过不断的市场推广和研发投入,公司的技术和产品被客户及各应用领域的用户等、认可及接受,订单量饱和,供不应求,实现销售快速增长。

合金软磁粉芯是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营收占比接近97%。年度公司营收结构中合金软磁粉芯、合金软磁粉、磁性电感元件及其他主营业务占比分别为96.9%、2.1%、0.4%、0.2%。合金软磁粉芯收入占比从年91.14%逐年提升年的96.9%,毛利占比则提高至94.8%,在公司业务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公司三大业务均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受上游原料成本提升影响,近两年略下滑。公司合金软磁粉芯、合金软磁粉及磁性电感元件的毛利率较高,年度分别为38.1%、74.5%、29.9%,同比分别下降3.14、1.31、7.05个百分点,主要系近两年合金软磁产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由于公司的合金软磁粉芯业务占比95%以上,因此整体销售毛利率相应也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公司对外销售的合金软磁粉末产品为高端铁硅铬粉末,具有较高,主要供给TDK等全球知名贴片电感企业。年度以前毛利率较低的原因是公司还同时销售铁硅铝退火粉,该产品毛利率较低。

公司费用控制能力较强,三费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年Q1-Q3季度销售、管理、财务费率分别为1.4%、12.2%和0.9%,过去五年各项费率均未有较大变动。其中年前三季度管理费率略微上升,主要原因为职工薪酬、折旧等增加和计提的股权激励费用;财务费用略微上升,主要原因为利息支出的增加。

投建项目逐步投产,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开始回升。-年公司ROE与ROA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产和厂房设备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随着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公司单位净资产贡献的利润开始回升,我们预计未来更多在建项目的投产将带动企业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一步上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金属软磁粉芯行业:新能源赛道助力需求放量

软磁材料:电能变换环节的核心材料

软磁材料是指矫顽磁力小、容易磁化与退磁的磁性材料。相较于永磁材料,软磁材料磁导率高,在较低的外部磁场强度下就可获得大的磁感应强度及高密度磁通量,同时矫顽力小,取消磁场后易退磁化,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起到导磁作用,实现电路的电能参数变换。

按材料类型分类,软磁材料可分为金属软磁、铁氧体软磁、非晶与纳米晶软磁三大类。(1)金属软磁:第一代软磁材料,最早以硅钢为代表,后续有铁镍、铁铝、铁钴、铁硅铝等多元合金,特点是具有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高导磁率和低电阻率的特点,可适用于大电流、高功率的应用场景。(2)铁氧体软磁:第二代软磁材料,包括锰锌铁氧体、镍锌铁氧体、镁锌铁氧体等,由于其为金属氧化物,电导性较差,涡流损耗小,因此主要适用于低功率、高频应用场景。(3)非晶与纳米晶软磁:第三代软磁材料,通过在金属软磁的冶炼过程中加入玻璃化元素(硅、硼、碳等),通过快淬技术使其成为非晶态,保留了金属软磁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高导磁率,提高电阻率,涡流损耗变小。纳米晶软磁则是在非晶合金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得到的晶粒在纳米级别的软磁合金,具备更优异的综合性能,但成本较高。

按制品形态分类,软磁材料可分为合金类、粉芯类、铁氧体三大类。(1)合金类:最主要包括硅钢片、坡莫合金、非晶及纳米晶合金;(2)粉芯类:由经过表面绝缘处理的磁粉末压制而成,主要包括铁粉芯(IronCore)、铁硅铝粉芯(Sendust)、高磁通量粉芯(HighFlux)以及坡莫合金粉芯(MPP);(3)铁氧体类:以金属氧化物为软磁材料的特殊粉芯,包括锰锌系、镍锌系等。

下游电子技术逐步迈向高频、高功率时代,为金属软磁粉芯带来新机遇。在光伏发电领域,分布式光伏电站需求释放导致大量逆变器的接入并网,客观上带来了电网侧大功率大容量的电能变换与输送新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功率快充平台将成为消费需求的新趋势;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产业领域,大功率高频计算对UPS、服务器等大功率用电设备的电源端提出了更高性能的要求;在消费级电子品领域,智能终端的快充技术使得充电电源适配器的输出功率大幅增长。下游电子技术逐步迈向高频、高功率时代。

金属软磁粉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在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逐步替代铁氧体。目前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的功率电感材料以铁氧体为主流。相较于铁氧体,金属软磁粉芯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高饱和磁通密度,且温度稳定性好,使用频率范围广,具有良好的交直流叠加稳定性。随着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迈向高频、高功率时代,在高功率、大电流的应用场景中,金属软磁粉芯可以以较小的体积获得较好的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金属软磁粉芯还具有良好的磁性能稳定性以及性能可控性。

行业概况:新能源赛道赋能,金属软磁粉芯市场前景广阔

金属软磁粉芯是制作电感器的重要磁心部件,应用场景丰富,下游市场广阔。金属软磁粉芯上游原料主要为铁、铝、硅等各类型矿石原料。矿石原料通过冶金制粉技术得到金属软磁粉,进而经过绝缘处理、压制与烧结等工艺得到金属软磁粉芯。金属软磁粉芯作为磁心的电感器,广泛用于的光伏储能、空调、新能源汽车、不间断电源(UPS)、5G基站和服务器等下游领域。国内高端金属软磁粉产品供给电感生产外资企业,毛利较高,如悦安新材与铂科新材;全球金属软磁粉芯电感器市场,主要由外资和台资引领,国内企业盈利能力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金属软磁粉芯与电感器全球市场稳步增长,未来6年CAGR预测分别为6.5%和4.2%。电感器作为金属软磁粉芯最直接下游的电子器件。

在光伏和储能领域,金属软磁粉芯主要应用于组串式光储逆变器。逆变器是把直流(DC)电能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AC)的转换器。光伏逆变器主要分为集中式、组串式、集散式方案。集中式为若干个并行的光伏组串被连到同一台集中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采用的软磁材料主要为硅钢片;组串式则为每个光伏组串通过一个逆变器,在交流端并联并网,逆变器数量多,且功率密度逐步提高,金属软磁粉芯具有优异的交直流叠加稳定性,且耐受大电流环境,使用占比较大。

组串式逆变器渗透率不断提升,利好金属软磁粉芯市场需求。随着功率模块技术的发展,组串式逆变器单机功率逐步提升,凭借更优异的综合性能逐渐取代部分集中式光伏逆变器。在组串式方案下,1GW光伏装机量用粉量约吨,利好金属软磁粉芯需求放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光伏和储能领域均为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随着全球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推行与落地,光伏发电和储能市场的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年全球光伏和储能新增装机量分别为GW和5.3GW,我们预计到年将分别增长到GW和27.8GW,-年CAGR分别为21.2%和39.3%,且未来全球范围的低碳排放需求将持续利好光储行业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新能源车领域,金属软磁粉芯主要用于汽车和充电桩充放电环节的OBC、DC-DC、升压电感等。OBC,即AC-DC车载充电机,以交流电源作为输入,输出为直流,是直接给动力电池充电的装置。DC-DC一般用于高压电池包给低压车载电子器件的供电,用于将高压小电流转换为低压大电流。升压电感则是将电压升高的装置,其原理为:当回路断开时,电感内的磁能会以无穷高电压的形式变换回电,因此不断地扳动电源开关可使电压持续在高位,达到升压效果。

插电混动车粉芯用量较大,纯电车粉芯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PHEV(插电混动汽车)的电池容量包较小,串联电压不足,因此充电时需要升压电感,对金属软磁粉芯需求较大,例如单台比亚迪超级混动DM-i的金属软磁粉芯用量约3.3kg,用于升压电感;对于传统纯EV(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环节只包含OBC,电池容量包足够大,串联电压可达到目前要求的伏而无需升压电感,金属软磁粉芯的单车用量约0.7kg左右。随着纯EV的-1V高压充电成为新的趋势,拉动升压电感的需求,预计纯EV新增的升压电感将使单车粉芯用量提升约%。

新能源电动车及充电桩领域将是未来重要的增量市场。随着各国对新能源车扶持政策和措施的持续出台,以及消费者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全球电动车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

UPS电源是金属软磁电感器的重要存量市场,预计未来稳步增长。UPS电源是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主要核心系统之一。金属软磁粉芯电感器应用于高频、高功率UPS电源,以满足更高的电源性能与稳定性要求。随着AI、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的市场需求激增。

变频空调是合金软磁粉芯主要的存量市场,预计未来几年需求稳定。变频空调领域,金属软磁粉芯主要应用于变频器。变频器参与控制和调整压缩机转速,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的转速状态,提高能效比,金属软磁粉芯制成的电感器在其中充当了重要作用。按此比例估计,未来全球变频空调的销量将稳定在每年1.5亿台左右。

在以下假设下:

1)中信证券研究部电新组预计-年全球光伏装机量CAGR约为21.6%,其中金属软磁粉芯主要用于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其渗透率国内数据,我们预计从年的66.5%缓慢上升至年的74.0%。根假设金属软磁粉芯在逆变器中的粉芯用量为吨/GW,年单价约为3.3万元/吨,并逐年小幅度下调至年的3.1万元/吨。

2)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乘用车销量按年国内乘用车占比95%估计,纯电与混电销量按国内纯电75%与混电25%占比估计。-年CAGR均约为37.7%。假设纯电每万台粉芯用量约7吨,随着高压充电平台的逐步渗透,预计年纯电粉芯用量可达17.4吨/万台。插混粉芯用量估计维持为20吨/万台。目前市场电车用粉芯单价均估算为5万元/吨,假设逐步下调至年的4.6万元/吨。充电桩新增量参照国际能源署数据,我们预测-年CAGR约为64.9%。根据铂科新材招股说明书,充电桩均价约2万元/台,按变压器价值约为充电桩5%,电感器按变压器价值的10%,电感磁芯为电感器价值的70%进行估算,每万台充电桩粉芯用量为14.0吨,单价估算为5万元/吨。

3)变频空调领域,按90%估计,我们预计-年CAGR约为2.0%。每万台变频空调粉芯用量为2.5吨,变频空调用金属软磁粉芯价值较低,单价估算为2.5万元/吨。

4)UPS领域,支撑UPS市场需求,我们预计全球UPS市场-年CAGR约为5.0%。按电感器价值占UPS总价值3%,电感磁芯占电感器价值70%估算,每万台UPS粉芯用量约为21.5吨,单价估算为4.5万元/吨。

我们预计-年全球金属软磁粉芯市场需求量CAGR约18.1%,年全球总需求量可达20.1万吨;全球金属软磁粉芯市场规模CAGR约20.1%,年全球总市场规模75.2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竞争格局:铂科新材稳居国内金属软磁粉芯领域龙头地位

金属软磁粉芯全球市场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前四大厂商市占率约58%。年全球金属磁粉芯市场规模为4.75亿美元(约30亿人民币),其中亚太地区是最大的市场,约占75%,北美与欧洲市占率约20%。前四大厂商依次为美磁(美国)、昌星(韩国)、铂科新材(中国)、东睦科达磁电(中国),其中铂科新材与东睦科达磁电市占率分别约为15.6%和10.0%,美磁和昌星则共占有约1/3的市场份额。

铂科新材的金属磁粉芯业务营收规模与毛利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几年,铂科金属磁粉芯业务营收始终高于东睦科达磁电,且近三年增速快于科达磁电。年铂科新材的金属磁粉芯销售收入达4.81亿元,东睦科达磁电的金属磁粉芯销售收入达3.09亿元。毛利率方面,铂科新材的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高于东睦科达磁电的17%~24%,毛利率优势明显。在全球范围来看,铂科产品的下游细分应用领域与美磁、昌星等主要外资企业无明显竞争冲突,因此具有较好的业务发展环境。

芯片电感行业:全球市场预计稳步提升

芯片电感:移动通信与计算机领域重要的被动元件

芯片电感属于片式功率电感器,主要用于芯片旁路供电等场景。片式电感是移动通信与计算机领域重要的被动元件之一,根据其用途,可分为功率电感与射频电感。功率电感主要用于稳定电压,电源电路中使用的电感主要有“电压转换”与“扼流”两种作用,目前主要以铁/铁氧体材料的绕线型电感为主流,但在大功率需求场景中,比如服务器GPU、CPU等芯片旁路供电时,开始采用金属软磁粉芯作为电感材料。射频电感则用于控制信号的电路,尤其是用于MHz至几十GHz的高频频段,大多采用非磁心结构,以陶瓷材料的叠层电感为主流。

芯片电感行业:全球市场预计稳步提升芯片电感:移动通信与计算机领域重要的被动元件芯片电感属于片式功率电感器,主要用于芯片旁路供电等场景。片式电感是移动通信与计算机领域重要的被动元件之一,根据其用途,可分为功率电感与射频电感。功率电感主要用于稳定电压,电源电路中使用的电感主要有“电压转换”与“扼流”两种作用,目前主要以铁/铁氧体材料的绕线型电感为主流,但在大功率需求场景中,比如服务器GPU、CPU等芯片旁路供电时,开始采用金属软磁粉芯作为电感材料。射频电感则用于控制信号的电路,尤其是用于MHz至几十GHz的高频频段,大多采用非磁心结构,以陶瓷材料的叠层电感为主流。

行业概况:5G移动通信与大功率计算的发展推动芯片电感需求放量

芯片电感广泛应用在移动通信与计算机领域,如手机、通信基站、GPU和CPU旁路供电等。芯片电感主要用于现实电压、电流变换等电能转换,常见于电源管理芯片(PM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供电电路中。在GPU、CPU电路中,芯片电感、电容、MOS管与驱动芯片共同构成供电电路,满足GPU、CPU供电需求。

5G移动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方向拉动芯片电感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手机方面,单部手机中电源管理芯片(PMIC)数量的提升推动芯片电感需求的上升。根据顺络电子的统计,5G智能手机中电感使用数量将会增长至约~个,其中芯片电感约占5%。在通信基站方面,5G基站通道数从32提高至64,单基站的天线扇面数量也提升3个,较大幅拉动了功率电感的需求提升。

全球5G手机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5G新基站数快速增加,持续利好芯片电感市场。5G手机领域,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约2.5亿台,同比大幅增长约18.6倍,我们预计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可达8.6亿台,渗透率占比提高至约58%。5G基站领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年全球新增5G基站约万个,其中国内新增量约为80万台,预计年全球5G基站累积建设数可达到万个。(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PC与服务器的处理芯片功耗不断提升,利好金属软磁芯片电感市场需求。在PC与服务器领域,芯片电感主要用于GPU和CPU旁路供电等。一台电脑或者服务器根据功率不同有18~48片芯片电感不等。随着算力不断提升,CPU、GPU等核心运算与处理芯片的功耗不断升高。英特尔年度发布的第12代i7-12KCPU芯片的长时功耗(PL1)与短时睿频功耗(PL2)分别达到了W与W。英伟达计划明年发布的GeForceRTXSUPER与GeForceRTX显卡对应功耗可达W和W。由于过高的电压容易击穿电路,因此,只能通过提高电流满足高功率运行,从而对功率电感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相较于铁氧体,金属软磁粉芯在耐受大电流方面性能更好,有望未来逐步替代铁氧体芯片电感。

全球PC和服务器年出货量预计稳定增长。我们预计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将达到万台,同比增加5.0%,预计年达到万台,4年CAGR约为2.5%。

在以下假设下:

1)4G手机渗透率逐年下降,-年CAGR预计为-9.3%。5G手机与4G手机芯片电感数量分别估计为8个与4个。

2)假设单个5G基站的芯片电感数量为60个。

3)假设每台PC与服务器芯片电感数量分别为33个。

我们预计年全球芯片电感需求量约.7亿颗/年,-年CAGR约6.6%。由于芯片电感细分型号较多,存在较大价差,故不再进一步测算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全球电感市场主要由外资与台资企业掌握

全球电感市场目前由日系、中国台系厂商主导。年全球电感市场规模约为38.5亿美元,村田、TDK、太阳诱电等日系厂商依靠强大的技术优势,合计占据全球电感市场近50%的份额。此外,奇力新、佳邦科技、乾坤科技等中国台系厂商以及威世(美国)、顺络电子(中国大陆)等厂商也占据一定份额。从终端应用市场来看,主要生产厂商主要包括中国台湾的乾坤科技、奇力新、佳邦科技等,以及日本的村田、松下、太阳诱电、美国的威世、线艺、韩国的三星电机等,其中全球一体成型功率电感的产能占70%左右。

营收方面,村田、TDK等日系厂商营收规模遥遥领先。村田和TDK的营业收入在亿美元以上,太阳诱电营收规模稍小,在20-30亿美元左右,但日系厂商中电感业务占总营收比例较小,约为10%;中国台系厂商营收均在10亿美元以下,但台系厂商主要接收美国威世的电感器专利、作为威世的代工厂,专注于电感器的生产(特别是一体成型功率电感),电感器业务占总营收比例超过7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毛利率方面,电感主要生产厂商的毛利率大多集中在25%-30%区间。相比而言,日系厂商依靠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毛利率相对较高;而中国台系厂商由于需要支付专利费用,毛利率略低于日系厂商。

日系厂商收缩电感业务,电感市场出现国产化空间。TDK、村田等日系厂商的电感业务占比均在10%左右,并非其主要业务,且不具备成本优势,利润率低于其他主要业务,因此日系厂商正在调整布局,缩减电感业务。此外,国内主要的电感生产公司顺络电子业务以射频电感为主,一体成型功率电感技术较薄弱,一体成型功率电感领域的国产替代市场机遇已现。

投资亮点:站稳金属软磁粉芯龙头地位,布局下游再创机遇

公司亮点1:坐拥雾化制粉+绝缘制芯技术优势,构筑竞争壁垒

铂科新材在制粉和制芯两大核心环节均拥有领先的技术工艺。制粉环节,铂科新材是国内首家将雾化法运用到工业量产铁硅软磁粉的企业,目前有气雾化、真空雾化、离心雾化等制粉平台。相较于机械球磨法,雾化粉末具有球形度高、粉末粒度可控、氧含量低、生产成本低以及适应多种金属粉末的生产等优点,已成为高性能及特种金属粉末制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铂科直接参与雾化工艺设备的研发与组装定制,具有较强技术壁垒。

制芯环节,铂科新材拥全球先进的粉体绝缘和压制技术。粉体绝缘技术是在粉末的球体外包覆一层绝缘层,从而增大粉芯的电阻率,大大降低涡流损耗。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多种粉体绝缘技术,包覆粉体的绝缘层厚度薄、致密性好、耐高温,很好保证了磁粉芯的温度、损耗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压制过程则是将覆有绝缘层的粉末压成特定的粉芯形状,公司的高密度成型技术、模壁润滑技术等核心工艺能够保证在压制过程中尽量不损坏粉体表面绝缘层,同时使磁粉芯具有更高的密度,从而提升产品的饱和磁感应强度等参数性能。

得益于优秀的工艺技术,铂科新材生产的金属软磁粉芯拥有领先的性能。光伏发电、新能源车等下游领域对磁材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要求极高,铂科的制粉制芯一体化生产模式能够更好的保证产品的一致性,磁粉芯参数误差小,极佳的产品稳定性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此外,中高频应用领域要求粉芯的具有低损耗性质,铂科的铁硅粉芯与铁镍粉芯产品的磁损曲线明显低于韩国昌星的同类型粉芯产品,具有更低损耗的优势,铁硅铝产品损耗也基本与昌星产品持平。

企业核心研发人员身居企业要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截至年H1公司共有研发人员5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约6.3%,其核心技术人员位居公司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要职。其中,公司董事、技术总监郭熊志先生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兼任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委员以及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阮佳林先生为深圳市后备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电源学会磁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副主任委员。公司独立董事居学成先生现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合作部部长。公司年研发费用约0.27亿元,占总营收5.4%,近三年CAGR约22.8%,并于年8月份公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投入0.4亿元,建设期2年。

企业核心研发人员身居企业要职,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截至年H1公司共有研发人员5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约6.3%,其核心技术人员位居公司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要职。其中,公司董事、技术总监郭熊志先生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兼任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委员以及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阮佳林先生为深圳市后备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电源学会磁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副主任委员。公司独立董事居学成先生现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合作部部长。公司年研发费用约0.27亿元,占总营收5.4%,近三年CAGR约22.8%,并于年8月份公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投入0.4亿元,建设期2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公司亮点2:产业链一体化+内外协同模式提高客户黏性,助力产能扩张

企业在产业链一体化基础支撑下,构筑产品研发的内外协同模式,绑定下游用户。铂科新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业内“制粉+制芯+提供电感解决方案”一体化的公司,并正在积极纵向延伸产品线,布局芯片电感器件业务。在技术优势与产业链一体化的支持下,铂科可以直接参与下游用户的电感解决方案,如格力、华为、MPS等企业。通过现场技术支持工程师参与用户的新、旧产品开发改造的技术方案设计,协同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优化,提供更具性价比、性能更优异的新产品,下游客户则直接绑定铂科作为其电感元件的二级供应商,从而有效提高优质客户的黏性,加速市场渗透。

技术与产品优势,以及创新的内外协同商业模式帮助公司成功在光伏、新能源多个领域绑定国内外许多优质客户。铂科产品性能、规模化交付能力以及品质一致性都得到了下游客户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了包括ABB、比亚迪、格力、固德威、华为、锦浪科技、美的、TDK、台达、阳光电源、伊顿、中兴通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并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公司作为全球逆变器用软磁材料中占有率最大的厂商,我们测算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50%,代表性客户包括固德威、华为、锦浪科技、阳光电源等。

粉芯业务供不应求,扩产加速迎接需求放量。在技术优势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加持下,企业满负荷生产状态无法完全满足客户的所有订单需求。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公司积极推进产能扩产。惠东生产基地为目前公司唯一的合金磁粉芯投产基地,年产能为约1.6万吨,公司计划年底扩产至2.5万吨。此外,公司将在河源建设第二个生产基地,计划分两期在河源江东新区投资建设高端合金软磁材料生产基地,总产能达2万吨。河源基地目前已经拿到环评批复,根据可转债的募集说明书,公司预计该基地将于年投产并达到25%产能,年达产75%,年释放全部产能。综合惠东基地的扩产计划以及河源基地的产能投放节奏,预计在年铂科金属软磁粉芯总产能将达到4.5万吨。

公司亮点3:一体成型新技术助力芯片电感新业务布局

企业积极布局芯片电感业务,聚焦中高频、高功率应用场景。当芯片功率大于W时,主流的铁氧体芯片电感劣势凸显,金属软磁片式电感可以在小体积下耐受大电流高达A,而铁氧体电感一般为50-60A。铂科新材立足于金属软磁粉芯技术优势,积极开拓下游芯片电感新业务,开发高频降压片式电感,用于GPU、CPU等大功率芯片供电,有望解决小体积难以耐受大电流的芯片电感行业痛点。

企业成功开发一体成型新技术,提升芯片电感性能表现。相较于村田、TDK等全球龙头企业采用的低压成型+低温烘烤工艺,铂科采用高压成型+高温铜铁共烧工艺,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采用这种工艺技术的厂商。得益于工艺优势,铂科产品磁粉更致密,相较于铁氧体电感,体积可减少约50%~75%,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散热性,目前产品适用频率已经可以做到功率电感最大应用频率10MHz,耐受最大电流可达A,有望解决行业未来发展的痛点,逐步替代铁氧体芯片电感。

把握市场机遇,企业芯片电感量产在即,下游客户群体不断扩充。芯片电感领域目前主要由日系、台系厂商占据,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村田、太阳诱电、TDK等日系电感厂商开始“收缩战线”的发展战略,为铂科快速切入市场创造机遇。目前铂科的芯片电感业务已完成中试,在进行小批量生产线的搭建,产品处于手工打样、合作送样阶段,我们预计年末-年初开始进行小批量供货,年开始持续供货,下游合作企业包括英飞凌、英伟达、中兴等知名企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