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这场展览,将带您走进珐琅的世界,了解

近日,辽宁省博物馆精心筹备的“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在一层5号展厅开展。展览共展出珐琅器78件套,其中半数以上是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在对辽博馆藏珐琅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何为珐琅器,珐琅器源流、发展历史、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为观众叩开一扇了解珐琅器的大门。

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珐琅是一种复合矿物材料,基本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硼砂、硝石、碳酸钠和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等,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等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多数为铜,少数为金银)为胎体,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所得的复合型工艺制品。

辽博副馆长董宝厚介绍说:“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珐琅工艺经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工匠在掌握这门技术后,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融入其中。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取得辉煌成就,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珐琅器造型多姿,气度雍容华贵,色彩富丽堂皇,纹饰寓意吉祥,既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又能彰显帝王之家的富贵和威严,受到明清帝王的喜爱和重视。”

了解中国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从元代到当代,将珐琅器分“发轫”“辉煌”“衰落”“重生”四个部分,讲述珐琅器发展的历史;以工艺为辅线,分“掐丝珐琅(景泰蓝)”“錾胎珐琅”和“画珐琅”三类进行展出,观众不仅能了解它的历史,还能认识不同时期的造型和工艺特征。

董宝厚说:“珐琅器一度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馈赠外国友人外,民间几乎无从觅得。清代晚期,宫廷因削减开支逐渐停造,大批御用工匠被遣散,民间才开始制作和使用珐琅器。此次展出的珐琅器,时间跨度从元代至当代,从珐琅源流、制作工艺、造型特征以及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带您走进珐琅的世界,了解中国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本次展览以图文、视频与珐琅样品相结合的形式,观众可以在展出中直观感受到每一道制作工序。董宝厚说:“中国传统纹样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珐琅器也不例外,其纹样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瓷器、服饰、木雕、石刻、漆器等。展览以灯箱图文的形式展示珐琅器的纹样,观众不仅可以了解纹样传达的吉祥寓意,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杨博/文主任记者:李浩/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