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8600300.html
原创文/晓斐上个星期儿子跟我说嘴巴里长了一个血泡,我以为是吃东西打的,就自行用土方法拿缝衣针挑破了,弄了两次都不医院瞧瞧。尽管他非常不情愿那么早起床,在我一再要求下,他还是同意一起去看看。挂的医院里人太多等待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等到叫号了,专家拉开嘴巴上下左右仔细看看说,这是粘液性囊肿,不管它,等到两周后复查看看情况再说。初次听到这个名词心里还是有些紧张,连忙问两周后一般会有什么情况。专家说它会变大或变小,等大一些就把它手术切除。一听手术心里更紧张,急忙问那现在该怎么处理呢?专家说什么都不管,不用管它。然后就准备叫下一个号了。我又急忙问,真的什么都不用管吗?能不能用点什么药处理一下呀?专家又说一次“不用管它,两周后复查再看情况”。听着专家轻描淡写的表述。我又一次问:“那能不能给他喷点冰硼散之类的药呢?”专家回应说“不用”。看我还准备问什么时,专家看了看我颇为焦虑的眼神,转身对助理说“那给他开点洗漱口水,消炎药吧!”不知怎么的,听到他说开药,瞬间焦虑的感觉顿时降低了不少,心里好像有了点着落。拿着专家开的单子去拿药,等电梯,排队,交费,取号,拿药,好一番折腾终于告以段落。一边放药一边跟儿子说:吃完饭要用漱口水漱漱口啊!儿子回一句:不想漱。立刻抬头看着他说:那我拿这些药做什么?儿子对我说:那要问你呀?是你要拿的呀!儿子问我的那一刻我愣了一秒,突然有一丝顿悟:是啊!我为什么要拿呢?明明专家都说不用管它,两周后复查看情况了。我为什么一遍遍问,最后直到专家给开了药我才感觉放松点儿。这个药到底是儿子需要的还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拿这些药是为了什么?当开始意识到这些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跟儿子讲一定要他喝,一定要怎样怎样地说教。只是从这件事上很是看清楚了自己内在的焦虑,和用看似对儿子好,但实则只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焦虑的方式。这药哪儿是儿子需要啊,分明是我自己的需要。为了降低自己的焦虑值,为了自己的心安。于是用对儿子好的理由,借此舒缓自己的心理情绪状态。想想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所有的关系互动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借助他人的事件,以他人需要为理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自知,这种模式对应在亲子关系中尤为突出。孩子需要我的照顾,所以我要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而且一遍一遍提醒和告诉他,你需要我,你离不开我。其实,哪里是孩子离不开家长,更多的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因为自己内在的分离焦虑,而外在的显化行为表现为孩子不行,孩子做不到,孩子能力不够,所以孩子需要我,孩子离了我不行,孩子需要我的照顾。亲爱的家长们,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离开了大人,在不是特别熟悉的环境时比在家长身边更懂得如何自处,也更能包容和接纳。那反过来,是谁造成了孩子的不接纳,他不接纳的是什么?现代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外在呈现出这样那样各种各样的问题,背后去看时,家庭包办代办太多直接会影响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发生。表面上看是孩子接受到了更多人,更全面的爱了。而实际上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主动权被剥夺的所剩无几了。什么都不用做,接下来就是什么都不能做。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那是因为他觉得不用他做什么一切都有了。他实在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过往接待的很多青少年的来访中,很多家境不错的孩子都会直接表达说:爸爸妈妈说在哪个城市给我买了房子,到了什么时候直接去国外读书,回来以后可以到某个企业或进家族企业。可以安排的所有基础他们都会给我。老师,我不知道我还要努力做什么?我不知道我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太多的家长都在求自己的心安,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家长们都在想着能准备的我们都给你准备好,剩下的你要再不行那也怪不上我们了。而从来都没有跟孩子谈谈心,问问他想要怎样的生活,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他可以前进的路上需要家长做的是什么,而面对孩子的理想家长可以做到的支持是什么?人总是习惯的活在自我认知,自我熟悉,自我舒适的圈子里。而对此以外的信息缺乏接纳和包容的态度。这或许也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能和谐共处的原因之一。
我们总是用自己以为好的,对的,爱的方式去调整孩子,而不能相信孩子有追逐美好向上的能力和愿望。当亲子关系最终濒临破裂的时候,所有可以达成的共同认知的美好也只能如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相信,信任,接纳。简单的几个字,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当我们能时时觉察自己的焦虑,自己的情绪状态时,也就开始有了转化认知的契机。
~end~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联系删除。感谢,感谢,再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