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皮肤病治疗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在有机合成中,均相过渡金属催化能快速、直接地实现复杂的官能团化。这些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金属在不同氧化态间轻松循环的能力(图1A)。为了提供更可持续的催化策略,除了尝试揭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Fe、Ni、Co、Cu、Mn和Cr)的反应性外,化学家也试图开发和利用d-区之外的类过渡金属的反应性。铋(Bi)是一种地球储量丰富且廉价的主族元素,其氧化还原性质目前并未充分探索。Bi在催化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Lewis酸性,目前已经实现了C–H键活化(Angew.Chem.Int.Ed.,,57,–)、羰基化(Chem.Sci.,,10,–)、转移氢化(J.Am.Chem.Soc.,,,–)以及作为自由基的引发剂(Angew.Chem.Int.Ed.,,46,–;Chem.Commun.,,54,–;Angew.Chem.Int.Ed.,,58,–)。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JosepCornella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Bi配合物(I),能够模拟过渡金属催化循环中典型的基元步骤:转金属化(TM)、氧化加成(OA)和还原消除(RE)(图1B),从而通过Bi(III)/Bi(V)氧化还原循环催化实现芳基硼酸酯类的氧化氟化,这一转化在制药和农用化学工业中应用广泛。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上。图1.铋模拟亲电氟化中过渡金属的基元步骤。图片来源:Science首先,作者认为合理设计配体对于利用Bi(III)/Bi(V)氧化还原对至关重要。基于先前Bi配位化学的研究,作者选择了骨架上具有磺酰基束缚的双阴离子芳基配体(图2A)。考虑到邻位砜基的吸电子性使得Bi中心的亲电性更强,从而易于发生转金属化和还原消除,作者合成了Bi配合物(1),并与XeF2反应生成Bi(V)(95%的产率),X-射线分析显示为对称的Bi(V)二聚体结构(2)(图2A)。当在CDCl3中将2加热到°C时,氟苯(3)的产率竟达到45%。这种C-F键还原消除与先前的报道截然不同,之前通过Bi(V)氟化物热诱导C-F键形成,然而通常是底物分解或仅得到痕量氟化芳烃。作者猜测调整砜的电性可能会影响到Bi(V)中心,从而影响C-F键的形成。实际上,当用NMe代替砜基中一个O原子时(4),3的产率显著降低(28%,图2B);而当4中的甲基被CF3取代时(5),3的产率竟高达94%,且两者均同时形成了相应的氟铋配合物(6)。4和5的单晶表征显示尽管它们的Bi–N键键长很接近(图2B),但CF3的吸电子性显著地促进了还原消除过程。对于Bi中心(7),当邻位带有甲基时,二氟铋配合物(8)的晶体分析结果显示为具有三角双锥几何结构(TBP)的单体五价配合物(图2C),其中两个F原子都占据锥顶位置。这种几何形状与TBP配合物的极性规则相符——最负电性和最不依赖空间的取代基总是在锥顶位置。图2.设计原则和概念验证。图片来源:Science然后,作者开始探究这种异常的C-F键还原消除的机理,先合成了几种对位取代的芳基铋配合物(图3A中的5、9-13),并用XeF2氧化为相应的五价铋物种(14-19)。14在90°C时的热分解表现出一级动力学曲线,其中氟苯(3)与氟铋配合物(6)的生成速率相等,7小时后收率达到94%(图3A1)。在25°C范围内的Eyring分析显示焓垒很小,但出乎意料的是具有高熵变。较大、较负的熵变与过渡态下的缔合过程一致。对14-19进行热分解变为芳基氟化物(3、20-24)和6的Hammett动力学分析显示:当相对常数相对于σp+(取代基常数)作图时,具有适度的正斜率(ρ=0.43),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这表明当芳环中有吸电子基时,还原消除的速度更快。此外,在Bu4NF(1.0equiv.)存在的情况下,于CDCl3中90°C下加热,14的热分解反应速率变慢。综合高的负熵值、考虑到共振效应时获得的优异线性关系、在氟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速率较慢,作者认为阳离子中间体14-cation(图3B)与14处于平衡状态。他们提出,还原消除氟苯(3)的同时形成氟铋配合物(6)。为了通过实验确证阳离子中间体的形成,作者推测在14中Lewis酸可以和位于锥顶且与NCF3基团处于顺式的氟配位,从而显著延长Bi-F键,形成与14-cation几何上相似的化合物。当14与1.0equiv.BF3?OEt2在–45°C混合时(图3B),1H、11B、19F和13CNMR和HRMS证实了25的形成。将其加热至60℃,仅在5分钟内就形成了氟苯(3)和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为了进一步确认26的性质,向6中添加1.0equiv.BF3?OEt2,立即转化为2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四氟硼酸盐的弱配位,容易从25-cation形成3和26。对原位生成的25进行还原消除的Eyring分析表明,生成3和26时,该阳离子中间体的还原消除的熵变最小。另外,将Bi(III)化合物氧化为高价Bi(V)氟化物仅限于强氟化剂,如XeF2或F2。然而,当配合物5与1.2equiv.1-氟-2,6-二氯吡啶鎓27在CHCl3中于60°C下加热,平稳的形成C-F键(图3C),较高的转化率归因于中性和空间受限的2,6-二氯吡啶配体氧化后的不稳定性(28),使得NCF3上的孤对进行配位。生成的中间体(25-cation)可以消除氟苯(3)并形成相应的铋配合物(26)。图3.还原消除的机理研究。图片来源:Science为了改变催化循环,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机硼化合物与氯铋配合物(29)之间的转金属化过程(图4A)。利用KF作为活化剂,当硼酸(30)与29混合时,发生了平稳的转金属化(93%的收率)。当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进行转金属化时,以95%的产率得到5。在相同条件下,其他有机硼化合物如PhBpin(31,67%)、PhB(neop)(neop,新戊基乙二醇基)(32,72%)和(PhBO)3(33,80%)都能以高收率转化为苯基铋配合物(5),证明了其多功能性。为了考察两步法氟化的底物范围,作者对各种苯基硼酸的转金属化进行了研究。无论芳环上带有何种基团,均可获得优良的芳基化收率(67%-90%)。然后将所得的芳基铋配合物用27氧化(图4B),并如上所述进行反应,各种对位取代基如叔丁基(20,85%)、三氟甲基(21,35%)、氰基(22,71%)、氯(23,57%)、甲氧基(24,21%)、氟(34,50%)、酯基(35,96%)和三甲基硅基(36,77%)、邻位溴(37,74%)、萘(38,75%)、乙烯基(39,49%)和间位甲氧基(40,93%)都能兼容该反应,生成相应的芳基氟化物。然后,作者研究了催化循环的所有步骤。根据最初的假设(图1B),芳基硼酸衍生物向亲电性Bi(III)中心(I)的转金属化会生成芳基铋配合物(II)。随后,II可以被亲电性氟源27氧化得到包含氟化物和四氟硼酸配体的高价Bi(V)化合物(III)。该中间体快速分解形成C-F键和I,从而再生催化剂。确实,使用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成功地实现了基于Bi的芳基硼酸酯的氧化氟化。优化活化硼酸酯所需的氟化物后,将各种ArBpin平稳转化为相应的芳基氟化物(图4C)。使用10mol%的铋配合物(26),苯硼酸频哪醇酯(31)以90%的收率得到氟苯(3)。还能兼容对位取代基如三甲基硅基(36,90%)、苯基(41,71%)、甲基(42,77%)、炔基(43,67%)和溴(46,84%)。而间位取代芳基则得到了中等收率的芳基氟化物:甲氧基(40,55%)、氰基(44,28%)和氯(45,36%)。π-共轭芳烃(38,49%)和邻位取代的甲基(47,45%)也适用于这一转化。其中Bi催化剂对于反应的进行则是必不可少的。图4.Bi-介导的有机硼化物的氟化反应底物范围。图片来源:Science总结JosepCornella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Bi配合物进行转金属化、与温和的氟化物氧化加成以及C-F键还原消除,从而生成芳基氟化物的方法。对每个步骤的详细研究为基于Bi(III)/Bi(V)氧化还原对的催化循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i的这种反应模式体现了类似过渡金属的行为。尽管底物范围还很狭窄,但使用通过仔细调节配体的性质形成的Bi配合物可能会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应用价值。原文(扫描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