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子背后的科研大蛋糕掌上兰州

北京白癜风医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年关临近,很多人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却忙着筹备兰州大学硼中子俘获治癌装置研制重大项目攻坚推进会。

“年,学院成功中标硼中子俘获治癌装置研制重大项目,技术开发项目单项合同金额实现兰州大学新突破。”该院院长吴王锁教授说。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研制成功“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经费累计入账超1亿元实现“倍增+”……

小中子的“大文章”

年9月9日,由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该院姚泽恩教授团队承担关键部件的“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综合验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验收。

验收评审会上,这个长度不到1米、直径小于0.25米的装置得到了验收组专家“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致评价。它具有产额高、稳定性好、小型化、可移动、安全性能好等特点。

其实,兰州大学在中子源技术、中子物理学及中子应用技术方面有50多年的研究积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了中子源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年研制成功的中子发生器,是我国第一台产额达到10的12次方量级的中子发生器。

目前,国际上已有成熟的紧凑型中子发生器技术和产品,但由于限购等原因,我国很难买到最先进的中子发生器。兰州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除了紧凑型中子源发生器的成功研制外,该院聚焦小“中子”还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我国单能强流中子束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建成DB-DTL直线加速管高功率实验平台,为医用中子束产生奠定了基础。

促转化的“大链条”

年5月,兰州大学成立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中心面向核科学前沿,瞄准稀有同位素高效安全利用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

刘作业年留校工作后便主要从事基于飞秒激光的超快动力学测量,致力于实现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激光技术的交叉融合。他介绍说:“在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尝试把基础研究中的相关技术和成果进行转化,来解决核探测中的实际问题,”传统的核检测手段主要依靠α、β和γ等放射性射线的测量,其在长寿命核素的分析检测上存在天然劣势。面对技术瓶颈,刘作业团队另辟蹊径将超快激光与核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特定场所气体中关键痕量核素的快速检测分析等。

在激光核物理实验室,刘作业团队忙碌着调试团队自主研发的核探测设备原理样机,同时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北京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一起开展国内首台精密激光核谱的研制。

“我们现在有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教平台,致力于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吴王锁说。

年轻人的“大担当”

得益于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政策的吸引,李培荣于年加入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兰州大学聘任的最早一批青年研究员。从年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这一项目他前后已经参与了10年。

李培荣团队“希望在下一代大科学装置谋划设计阶段兰州大学能够积极参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贡献力量,在高能物理这个专业领域发出兰大的声音。”

无论是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和课题,还是产出高水平成果,亦或是做足小“中子”的大文章,让学院党委书记杨毅欣慰的是,年学院的各项亮点工作中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40岁以下的青年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占全院的42.8%,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都在成长起来,成为我们的重要力量。”

在该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在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倍增+”、集群高端学术人才、夯实后备人才基础等目标,“十四五是我们的一个‘集聚期’,我们要深化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吴王锁说。

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武永明通讯员王耀辉

图丨兰州大学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