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用礼乾隆为他痴迷的

博鳌论坛上的景泰蓝官方用礼

在四月上旬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四款景泰蓝作品入选今年的官方用礼。这款古代帝王专享的奢侈品,代表着中国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讲述着东方的故事。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然而,景泰蓝可不像瓷器那样“土生土长”。景泰蓝,原名又叫掐丝珐琅。这种工艺传自于西方,至今已有余年。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当时以富贵华丽的蓝色制品最为出色,因此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段传奇故事。

一抹带着阿拉伯风味的蓝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据传早在公元6世纪末,就有大食国商人(现代的阿拉伯人),通过那条由张骞探索出来的丝绸之路,陆陆续续把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区的珐琅器物或是技艺带到中土。

但更为可靠的说法是,成吉思汗在13世纪下半叶,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他们俘虏了一大批拥有高超技艺的手工艺匠人,其中便有当时懂得烧造“大食窑”器物的匠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珐琅釉料。

13世纪末期的蒙古诸国(汗国)

元朝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国家,它不断向西扩大疆土。而在东边,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阿拉伯的船队穿梭往来,连接起当时世界上最繁荣也是最先进的两个地区。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描绘出元代繁华的对外贸易:“外国巨贾典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阿拉伯出发的商人,经波斯湾、印度,最终抵达广州。这些头发卷曲,眼神蔚蓝的波斯商人,他们带来了珠宝、香料、药草等众多番货,还有奢华无比的景泰蓝。

繁复的花饰和迷人的异域色调,也带来了人们对那个有着蓝色尖顶教堂,蔚蓝色大海的国度的想象。这个来自远方国度的器皿,也许曾一度让当时的人们陷入迷思。

那抹带着浓郁的阿拉伯风味的蓝,开始中华大地上的流转。

乾隆爷爱的景泰蓝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流光溢彩、极度奢华的景泰蓝,是不合中国文人的审美的。宋元时期流行青瓷,素雅的器物,简洁、似玉的质感,才是当时文人喜爱的风格。曹昭就认为珐琅器太过俗艳,“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

虽然未能迎合士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它却深得元明清几朝统治者的喜爱,并在康雍乾三代盛世,迎来了又一次大繁荣。

乾隆帝本身崇尚奢华,他见惯了西洋玩意,自然对来自伊斯兰地区,绚烂的缛丽色调好感有加。他热爱钻研,对宫廷景泰蓝的烧制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乾隆的启发下,珐琅工匠们用钻蓝、天蓝等作大面积底色,红、黄、绿、自小面积穿插在蓝地上,产生鲜明跳跃的色彩效果。胎面上的掐丝在强烈、鲜艳的色釉上,勾勒出中国白描的意蕴。

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香盘

中国画的风格,香炉、画屏等东方的传统器型,螭龙兽面、山水花鸟等中国元素不断涌现,一齐改造着景泰蓝的基因。

“包豪斯曾倡导过,艺术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区别。”而这些古代无名的艺术家们,秉承皇帝旨意,恭而谨之,一举烧出了宫廷景泰蓝的璀璨风华。

乾隆是真爱景泰蓝。

小到手上的扳指,大到室内的桌椅、花瓶、熏炉、床榻用的都是景泰蓝。

在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家宴上,从冷荤食品,干果蜜饯,到冷膳热膳,一桌共计四十多道菜,用的都是掐丝珐琅碗。而他的妃殡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则为各色瓷器和银具。

如同路易十五的餐桌上,要放一只纯金的宝船,乾隆也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尊贵。一只景泰蓝里,装着的也是大清盛世。

浴火而生的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宫廷重器,在数百年间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它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工艺,要有大国的气度来做支撑。景泰蓝手法考究,又需要极大的耐心,慢工出细活,是盛世的工匠才有的心力。

烧好一件精美的景泰蓝,也许要一年的时间。

“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说的正是景泰蓝制作时最关键的步骤:掐丝、点蓝、烧蓝、磨、镀金。

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制好铜胎后,要先把金属丝盘出花纹,焊在胎上,再将各色珐琅釉料细细填进花纹里。

景泰蓝工艺中的关键原料——珐琅料,是以石英、硼砂、长石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再磨碎制成的粉末状。它的成分与瓷釉的成分,颇有几分相似。

花纹外通常靠蓝色釉料铺施,入窑烘烧,重复几次,等釉的厚薄适当了,再打磨镀金。涂了三回,烧了三回,又磨了三回。而每烧一回,都仿佛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因为即使配方相同,烧制时炉内温度的细微变化,都会以千差万别的效果。成败只有一次,于是每一次烧制就成了一次赌博。但当多重色彩一起出现在整个画面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便会成倍叠加。

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景泰蓝是工匠和天意之间的一场赌局。

清末民初的磨难

清代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景泰蓝,受到西方青睐,它成为一种比较畅销的出口商品。年,景泰蓝工艺品“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此后,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

这个曾经来自异域的器皿,被打上了东方的烙印之后,又转而开始吸引世界的眼光。

然而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使得景泰蓝工艺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停滞。在一个旧古玩摊上,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了林徽因的目光。摊主几句话,道出了景泰蓝的现状:

“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林徽因与梁思成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工艺美术教研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工艺。

他们学习历代装饰材料,绘制新的图案,又有很多有识之士陆续加入。这个流转了数百年的工艺,被他们接着,一口气又续上来了。

景泰蓝的故事,又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吟唱。

从丝绸之路上趋之若鹜的超级大国,到马可·波罗笔下人人向往的繁华盛世,再到也是清末民初的工艺凋零,景泰蓝陪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一起从艰难岁月到昌盛繁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清末之前更是很难在民间发现它的影子,它是皇家宝库中最为神秘的珍品。而现在,它在越来越多的公开场合里作为一个中国的符号出现,讲述东方传奇。

景泰蓝的DNA远比一张中国地图更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