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自从上了中学,接触化学的第一天起,除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前20个元素,往后的那些元素,只有几个汉字我们能够依稀辨识。甚至前20位的元素,那些汉语读音都不敢较真。很多同学甚至自我怀疑,难道我以前语文课是数学老师教的?
说起来,这件事还真的怪不上语文老师,当然也就更不怪同学们了,因为这些元素的汉字是很多化学家原创的。在这个庞麦郎都在找华晨宇维权《我的滑板鞋》的时代,原创精神显得多么的重要,此时我们真是不得不给众位化学家们亮出了掌声。
然而化学家们的不务正业,不仅苦了理科生,也哭了文科生,面对着大片大片的生僻字,同学们就差高喊:臣妾认不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化学家们要发明这些生僻字,而这些生僻字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化学家们为什么要不务正业发明生僻字?
我们都知道,化学这门学科发源地不在中国,而是在十九世纪才逐渐引入国内的。而引入就面临着翻译,而翻译这件事情是需要建立在已经拥有的基础之上。然而对于化学,当时国内的情况是一片空白,从未研究,因此除了极个别可以拿来用到的汉字,剩下的字,则只能选择原创。
当然,我们说原创这件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没有依据的,那么化学家们在造字的时候又是凭借哪些依据,并且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1.徐寿
徐寿造字的方法,被叫做形声法。怎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元素大概有金属类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于是徐寿就在把金属类的元素统统用金字旁,加上那些元素音译后的汉字进行重组。金字旁+美就成了镁,金字旁+丐就成了钙。而对于非金属元素,徐寿则是选择加上了一个石字旁,硼以及一些其他的字,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这些字和我们平时用到的汉字,形近,音同,所以不但能让人善于记忆,也让人方便读写。因此,中学生们,还是好好祭奠一下这位老先生吧,正是这位老先生的创作,才给我们现在的化学课程,降低了一丝丝难度啊。
2.张焕乔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元素被人们发现和制造,人们对于元素的命名也出现了更多的花样,张焕乔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学的一名院士,在号元素和号元素的命名中,张焕乔可谓是煞费苦心。
最终他决定以元素的属性,和元素的发源地命名,所以在莫斯科发现的号元素Mc最终被命名为,在田纳西州发现的号元素Ts则被命名为。
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所有的授业者,都是秉承着,好记,好学的理念在为元素命名的。虽然那些字看起来写法复杂,虽然那些字看上去非常不熟,但是那已经是中国学者,尽全力,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和成果了。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的确,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然后一点点传承,并且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下去的。古时候的满目荆棘,到后来的泥泞小路,再到后来的扬长大道,到现在的高速公路,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满满的进步。
对于化学同样是这样,我们从开始学习化学直到现在,直到今天,才短短经历了余年。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晚发展了余年。我们不敢肯定现在所有一切的元素命名都是完美的,但是这已经是在当前化学学习中,别无其他的选择。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可能性,任何人的创造性都是不可以被低估的。我们仍然欢迎和期盼着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提出关于元素命名的其他标准,和其他方式,也许那将是造福教育,造福学生的一种壮举,也是对学生创造和想象力的一种鼓励的肯定。
当然,任何创造性的建议都离不开知识的底蕴,也不是每一种提议都是良性的诞生。因此,学生们还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文化课知识,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颠覆一切可能的认知。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非凡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可在培养想象力这件事上,就要依靠美术教育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美术教育对孩子重要性,所以纷纷想办法给孩子寻找美术班或者在线美术1对1这样的在线教育机构给孩子在课余时间充电、加油。
总之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才是创造的底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