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就要来了,玻璃瓶准备好了吗

自中国于1月12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后,全球都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事新冠疫苗的研究攻关,资源和人员都向疫苗研发倾斜,使原本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临床运用的疫苗,有望在年底面世。

目前进入三期临床的新冠疫苗已经超过了十种,其中,中国有四种疫苗都处于第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并且从目前公布的结果看,均效果良好,皆可作为备选疫苗。所以,眼看着疫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是不是一旦结束三期临床试验,就能立刻大规模接种呢?

从目前来看,疫苗上市后,首先接种的是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比如医生、护士、乘务员等与人流量接触密切的高风险人群以及需要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群;其次是从事餐饮、安保、清洁等保障社会基本运转的人员;接着是政府公务员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的工作人员。

目前,虽然已经到了冬季,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率变大,但国内疫情趋稳,防控效果明显,对疫苗的需求不是特别大。但国外疫情严重,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寒冬来临,日新增新冠阳性确诊患者远超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如果没有疫苗,很可能即将导致疫情失控,大规模的医疗挤兑和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增加,将使国家的医疗体系面临瘫痪,造成的后果不敢设想。所以,目前疫情严重的国家,在疫苗上市后,都会争取大规模接种疫苗。

然而,疫苗研发出来了,但到接种,中间还有生产、运输和分发。疫苗对于生产条件、运输条件都有严格要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疏漏,将导致疫苗失效,甚至直接导致注射者面临生命危险。暂且不提运输分发将消耗的大量资源,单就生产来说,目前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除了受到疫苗生产车间要求苛刻、建设成本高等影响,最直接限制疫苗产量的一个因素是储存疫苗的“玻璃小药瓶”。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玻璃药品从小到大司空见惯,并不是什么稀缺的事物,而且玻璃生产并不复杂,为何会成为制约疫苗产量的关键因素呢?

这是由于药用玻璃瓶不同于生活用玻璃制品,目前药品存放中使用最多的为硼硅玻璃瓶。硼硅玻璃又分为低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和高硼硅玻璃。其中,中硼硅和高硼硅玻璃的特性,适合储存疫苗等生物试剂,低硼硅玻璃药瓶由于化学性、耐水性和耐酸性能较中硼硅玻璃差,会增加与存储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的风险。

中国目前九层的药用玻璃瓶为低硼硅玻璃,我国药用玻璃制品目前主要还是以低硼硅玻璃和钙钙钠玻璃为主。而适用于疫苗存放的为中硼硅玻璃,目前,全球能够生产这种硼硅玻璃的公司巨头有德国肖特集团、美国康宁以及日本的电气硝子株式会社等公司。其中,中国企业也在追加投资、积极研发,并快速投入生产,努力降低成本,最终达到替代进口玻璃。

全球有一大半的药用玻璃都是由肖特集团供应的,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供应商。但由于产能限制,要生产几十亿只满足要求的中硼硅玻璃药品,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由于中硼硅玻璃的产能限制,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抢购中硼硅玻璃药品的现象,特别是参与疫苗研发的企业,都在积极寻找供应商,解决存储问题。肖特公司方面,已经对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进行了扩建新的生产线,以此来提高产能,缓解硼硅玻璃供不应求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