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10304/8714221.html日期:
晶科能源目前具有三个明显优势:
1、晶科能源全球化程度领先,组件出货连续四年居于冠军宝座,海外销售占比80%以上。有行业领先的品牌和渠道,并在多个主流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一。
2、垂直一体化程度的领先。第一个五年公司就建立了一体化产能。去年底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32.5/24/40GW,N型电池产能规模投产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率,同时还将建成7GW海外垂直一体化。
3、技术领先。公司年开始topcon产能布局,各项工艺都得到了验证,去年10月,公司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4%,第四次打破纪录。规模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4.5%,良率接近perc,一体化成本也与perc基本持平,未来有技术储备可以持续提效降本。组件环节,公司去年11月应用了topcon的旗舰产品TigerNeo,凭借低衰减、低温度系数、高双面率可以帮助用户提高3%的发电,同时少占地的特点也更适用于集中式电站的需求。产能方面,晶科能源在今年1、2月分别于合肥、尖山分别投产8产能,各项指标均符合预期,有望实现提前瞒产。得益于N型组件产能的快速提升,全年出货有望达到10GW,海外分销市场目前供不应求,国内大型地面电站也陆续有N型产品中标,N型产品也是凭借着优异的性能,综合溢价表现也是符合预期的。Q:合肥、尖山产能情况?技术指标以及后续扩产计划?
目前公司合肥、尖山一期项目对外公告均是8GW产能,合计16GW。合肥今年1月投产,尖山项目2月投产。合肥和尖山都比预期达产时间提前了2-3周。
产线效率、良率方面,已经交付的产线效率是24.5%以上,良率已接近perc,比perc略低一点点。公司后续电池片扩产都是以Topcon为主。Q:市场传闻晶科topcon组件的ctm指标不是特别好,实际情况怎么样?
我们没有发现这个情况,可能是一些人看到我们不同的数据来源,CTM根据组件版型的不同是各不相同的,双玻的CTM就会明显低于单玻。我们内部都是单玻组件作为衡量指标的。Topcon的CTM已经接近perc正常水平,并不存在topcon的ctm明显比perc低的情况。Q:硅片电池+组件相比perc的成本差异?
目前Topcon产能还在爬坡阶段,电池成本会稍微高一点,量产爬坡完成后N、P同成本就可以达成。Topcon组件功率比perc高几个挡位。
成本方面,组件功率高带来的单瓦成本下降。第二,N型硅片再单片功率也比P型高,N型硅片也可以做到更薄,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在硅片环节也会有优势。
电池制程复杂一点,N型比P型有大概几分钱左右的劣势,从而构成了一体化成本基本一样的结论。Q:国内组件也在陆续招标,有明显的溢价,国内外合理溢价水平?
定价方面,我们是和客户公分利益的,会考虑到客户的利益。Q:LPCVD取得了更快的进步,如何定性地说明解决绕镀的方式?
我们的解决方式更多的不是传统的背靠背的方式插片,就是一片一片,没有背靠背的方式插片,背面形成了比较均匀的膜层。我们通过后续化学方法的处理,可以把膜层更好处理掉,不会有绕镀残留。
之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影响产能。我们通过压缩炉管运作时间,扩大作业设备的产能,极大地缓解了产能对成本的影响。产能影响对成本影响很小,所以我们是在行业内率先解决了绕镀问题。Q:公司效率目标如何?
晶科topcon电池片效率预计每年提升0.5%。也说明了我们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能力。Q:按照72版型估算,单玻为例,可以做到W,估算是否正确?
如果是说大版型,相比于PERC的功率领先接近20W是可以做到的。Q:N型硅片环节硅料比较贵,非硅拉棒数量,硅成本来看,减薄后单瓦成本怎么看?
硅片环节可以做到N型比P型领先。主要一方面是通过减薄,另一方面N型棒长可以拉的更长,出片数也会更多。Q:公司Topcon良率如何?
公司最早的海宁MW的N型产线,良率和perc一样。爬坡中的产线,还差1-2个月彻底交付生产,良率和perc只有微小的差距。
高温导致的问题,核心还是放片的方式。高温会导致破片增加,但是我们在高温过程中运用的是横插片的方式,载具和片子的接触点比较多,就减少了高温产生的不良的影响。Q:公司的Topcon产能预留了哪些设备和工艺提升效率?
我们确实预留了很多升级空间,是能够保证明年后年各提升0.5%的。但目前技术细节处于保密阶段。Q:激光设备应用情况?硼扩、开槽、丝印是否都有应用?有没有可能的激光设备的应用?
第一代的topcon电池技术现在是没有的。未来激光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序,我们肯定是在做相关的开发和研究,在进行开发和储备。
激光肯定是会应用的,时间点不会放到非常长的维度上,现在技术进步很快。Q:版型组件的功率是多少?
按照CTM接近的话,我们应该是W,我们现在主流是W附近。平均W,少量W、W。Q:Topcon是温度比较高的工艺,薄片化之后会不会影响到良率?
大家认为高温会影响良率,我们主要通过横插片,使得夹具和片子的接触点变多,降低了高温对良率的影响。Q:一套topcon产线投资额?未来是否还有下降空间?
和perc产线投资差额在20%左右,预计还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间。预计未来单GW资金投入会进一步降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环节上优化工艺的方式,把工艺时间进一步缩小,所以单GW的投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Q:公司后续的降成本目标?
稳定量产前提下,是做到和perc成本持平,预计今年年底、明年上半年,N型产线会比P型产线低1分钱以上。2年左右的时间,会进一步下降,达到3分钱以上的成本领先。主要的成本下降主要是靠提高效率,明年功率扩大到4-5个挡位,后年会扩大到6个挡位,成本自然会下降。
另外就是银浆的节省、新技术的导入方面。Q:银浆的节省上,量产线银浆耗量情况?2-3年能降到什么水平?
可以看到我们N型和P型的银浆不是1:2的关系,我们N型比P型增加控制在了50%以内。
未来银浆降本,我们认为后续的新技术也会进一步出现。未来颠覆性技术出现,银浆耗量会进一步下降,而且因为N型是两面银浆,成本降幅会更大。Q:核心设备的LPCVD后续是怎么考虑的?改造技术如何?
目前我们还是在用LPCVD,产能可以进一步做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我们也在PECVD、PEALD,我们看到POLY层和氧化层的生长,LPCVD成膜的均匀性和致密性是最好的,目前LP还是占据一定优势。未来PECVD、PEALD能否进一步进步甚至超越LPCVD,我们也在进一步验证。Q:效率如何进一步做高?
预计后续每年提升0.5%的水平。不管是SE的结构,还是双面poly,都在我们的路线图当中。Q:硅片减薄是会在今年6月满产以后导入,还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预期能做到多薄?
实际量产都已经在μm以内的硅片了,每减10μm,大概对应2分5左右的成本水平。预计未来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下降。Q:夹具改进的壁垒高吗?
这也是我们前期的核心壁垒。在topcon开发过程中,壁垒非常多,从开始的硅片,到电池到组件,各环节工艺都是独特的,包括独特的设备,以及最新的工艺。所以工艺的壁垒不是一处,而是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一定技术壁垒。Q:topcon组件相比于perc组件的成本差距如何拆分?
组件、硅片都会领先perc大概1-2分,电池大概比perc高2分钱。Q:Topcon的硅片能做到,是因为N型硅片的优势,还是拉棒工艺可以做到硅片更薄?
高温的工艺上,有特殊的横放的夹具的优势。Q:整个行业topcon行业的硅片的厚度下降的空间?
预计未来厚度会进一步下降,只要是相应设备顺畅度调试好,都能做到,不是一个真正的壁垒。Q:HJT和PBC的技术储备情况?
我们也都在进行产品的开发,我们也期待对产品和技术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的阶段,新技术并没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多种技术路线并行。Topcon目前是最具备性价比的产品。未来随着各种技术的升级,产品功率的优势也会持续保持,这也是我们目前的大规模扩产的主要原因。Q:HJT有个微晶化技术,这个技术可以用在topcon上吗?
Topcon本身已经是微晶化了,不管是HJT还是topcon都可以兼容薄硅片。微晶化主要是在于晶化程度,topcon晶化程度很高,所以一直都是微晶化。Hjt因为是低温工艺,所以晶化程度低,现在在朝着微晶化做。Q:组件端有没有设备需要更换?
基本没有差异。Q:现有串焊设备对厚度减薄有没有不利影响?
串焊主要是看焊丝的厚度。焊丝已经可以越来越细,越来越薄,对薄片的接受度就越来越高了。Q:topcon和perc相比发电性能如何?
同样功率的组件,topcon相比perc发电性能也更好。
3%发电性能的提升两个方面,一个是双面率提升,对发电量有2个点以上的增加。另外一个是N型弱光性能更好,也有1%以内的提升,还包括后续衰减更低,温度系数低也能够在高温地区发电性能更好。
另外双面率我们也是有提升空间的,温度系数会随着电池开压进一步提升,温度系数有望进一步下降,发电性能会进一步提升。Q:激光掺硼设备对topcon效率提升有明显的效果,这块公司认证情况怎么样?
激光掺杂是在硼扩上的,激光掺杂非常难,这个技术本身就是一个能比较大幅提高效率的技术。激光掺杂也是在我们路线图当中的一个可能性。不管是我们工艺技术的本身,还是设备开发,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这个事情晶科也在做,在这个技术上也有一些正向的突破。
对于perc的掺杂,磷的扩散比较容易,低温就可以扩散,所以磷扩使用的能量比较低。
硼扩要求度左右,需要高能量,高能量激光会造成高损伤,但是高损伤对光伏电池是必须要避免的,所以这是一个高难度的事情。Q:激光在光伏应用的设备商并不多,我们和国产激光设备商合作的情况怎么样?怎么避免设备商造成的技术扩散?
设备也经过了从国外到国内的变化过程,我们不管是各个环节的设备,在topcon已经基本没有国外的设备,基本都是国内设备。设备方面,晶科最大的优势是工艺领先性,topcon的技术核心很多都是工艺上面。设备而言,我们和设备开发厂商都是有一定时间的保密期的。所以从这些点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也能不断创造领先性。Q:现在是24.5%左右的量产效率,后续提效除了激光掺硼以外,有没有其他的技术手段?往后继续提升的路径?
激光掺杂肯定是必要的手段,包括双面的poly在topcon的应用、更加先进的金属化技术的应用,都是必要的手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